会员登录 | 邮箱登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研发 > 行业数据
2013年3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
--信托业的“拐点”到来了吗?
2013-11-05 作者: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 周小明 浏览量:

一、固有业务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一)资本和权益不断增厚。
    自2011年起,监管部门对信托业实行了净资本管理,推动信托公司近年来不断增资扩股,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今年3季度末,全行业(67家信托公司)实收资本为1053.0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15.72亿元,相比去年3季度末的934.94亿元总额和平均每家(当时为66家公司)14.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3%和10.94%;相比今年2季度末的1014.78亿元总额和平均每家15.15亿元,环比增长3.77%。


    此外,得益于信托业的良好经营业绩,行业所有者权益和每股净资产也不断增厚。3季度末,全行业所有者权益为2355.5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达到35.16亿元,每股净资产平均达到2.24元。相比去年3季度末的1892.15亿元权益总额、每家(当时为66家公司)28.67亿元的平均额和每股2.02元的平均净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4.49%、22.64%和10.89%;相比今年2季度末的2248.72亿元权益总额、每家(当时为67家公司)33.56亿元的平均额和每股2.22元的平均净资产,环比分别增长4.75%、4.75%和0.9%。


    毫无疑问,全行业实收资本和所有者权益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增厚了信托公司的行业风险抵御防线,提升了信托行业的资本信誉,为信托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构筑了良好的经营基础。


    (二)固有资产结构日趋合理。
    3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为2621.80亿元,相比去年3季度末的2082.93亿元,同比增长25.87%;相比今年2季度末的2517.29亿元,环比增长4.15%。在固有资产的结构分布上,多年来货币类资产一直在20%上下略有增减,3季度末占比为17.75%,平均每家公司持有现金类资产高达6.95亿元,资产流动性较好。相比之下,贷款类资产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投资类资产则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贷款对全行业固有资产的占比:2010年底为16.04%,2011年底为14.79%,2012年底为13.49%,今年3季度进一步下降为12.12%;投资对全行业固有资产的占比:2010年底为57.47%、2011年底为55.98%、2012年底为57.03%,今年3季度则提升为58.80%。


    虽然全行业信托业务目前仍表现为融资信托为主,但固有业务则一直表现为投资管理为主,信托公司由此积累的投资经验和技能,有助于推动下一个发展阶段信托业务由融资管理模式向投资管理模式的转型。


    二、经营业绩继续保持良好效果
    (一)经营收入持续提升,主营模式不断巩固。
    截止今年3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实现经营收入539.39亿元,相比去年3季度末的400.39亿元,同比增长34.72%;相比今年2季度末的350.79亿元,环比增长53.76%。其中:实现信托业务收入398.71亿元,相比去年3季度末的292.52亿元,同比增长36.30%;相比今年2季度末的267.76亿元,环比增长48.91%。就信托业务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例而言,自2010年底首次超过50%以来(58.76%),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70%以上,今年3季度占比为73.92%;同时,信托公司实现的平均年化综合信托报酬率也一直比较平稳地保持在0.7%—0.8%之间,今年3季度为0.76%。这说明信托公司主营信托业务的盈利模式得到持续巩固。


    (二)利润总额不断增加,成本控制合理得当。
    3季度,67家信托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89.84亿元,实现人均利润217.06万元,相比去年3季度末288.05亿元的利润总额和202.47万元的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34%,人均利润同比增长7.21%;相比今年2季度末257.76亿元的利润总额和155.66万元的人均利润,利润总额环比增长51.24%,人均利润环比增长39.44%。


    就利润率和成本率而言,近年来信托行业的利润率(利润总额与经营收入之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底为55.91%,2011年底为67.97%,2012年底为69.14%,今年3季度进一步提高为72.27%;而成本率则一直呈现不断下降态势:2010年底为44.09%,2011年底为32.03%,2012年底为30.86%,今年3季度进一步下降到27.73%。这说明信托行业的成本控制日趋合理得当。


    (三)受益人回报稳中有升,优秀财富管理者地位凸显。
    就已清算信托项目为受益人实现的回报而言,近年来信托行业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正收益,而且受益人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也呈现了稳中有升的态势。2010年底为4.63%,2011年底略降为4.30%,2012年底则大幅提高到6.33%,2013年1季度略升到6.62%,2季度则提高到7.80%,3季度略降到7.46%。信托行业作为社会财富优先管理者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


    三、信托资产规模增速明显趋缓
    (一)信托资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截止今年3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0.13万亿元,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期的6.32万亿元规模相比,同比增速高达60.3%;与去年4季度7.47万亿元规模相比,又取得了35.61%的增长。从信托财产来源看,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继续提高,首次超过了70%,达到71.28%,其中:低端客户驱动的银信合作单一信托占比继续下降为21.39%,高端客户驱动的非银信合作单一信托占比继续提升为49.89%;集合资金信托占比23.28%,与2季度占比基本相当,中端客户继续成为信托增长的第二动力;管理财产信托占比为5.44%,相比1季度的6.21%和2季度的5.80%,占比略有下降。从信托功能看,融资类信托占比48.15%,投资类信托占比32.67%,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19.18%,与2季度占比基本相当。从9.58万亿元资金信托的投向看,前五大领域占比依次是:工商企业29.49%,基础产业25.97%,金融机构11.38%,证券市场10.78%,房地产9.33%,与2季度相比,占比幅度没有太大变化,但金融机构投向占比名次从原来的第4位上升为第3位,证券市场投向占比名次则由原来的第3位降为第4位。


    (二)信托资产规模环比增速连续下降。
    3季度,虽然信托资产总规模继续创新高,但季度环比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在整个2012年度,季度环比增速除个别季度外,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2年1季度为10.19%,2季度为4.46%,3季度为14.12%,4季度为18.20%。但是,自2013年起,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季度环比增速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1季度为16.86%,相比2012年4季度18.2%的环比增速,下降了1.34个百分点;今年2季度为8.30%,相比1季度更是大幅下降了8.56个百分点;今年3季度为7.16%,相比2季度又下降了1.14个百分点。


    (三)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出现负增长。
    在2010年3季度—2013年1季度之间的两年多时间,全行业季度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计算公式:本季度末全年新增总规模—上季度末全年新增总规模)除个别季度外,一直表现为正增长趋势。2010年3季度新增0.37万亿元,4季度新增0.44万亿元;2011年1季度新增0.52万亿元,2季度新增0.85万亿元,3季度新增0.76万亿元,4季度新增1.04万亿元;2012年1季度新增0.85万亿元,2季度新增1.03万亿元,3季度新增1.12万亿元,4季度新增1.53万亿元,2013年1季度新增1.65万亿元。但是,从2013年2季度开始,首次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2季度新增1.50万亿元,相比1季度减少0.15万亿元;3季度新增1.31万亿元,相比2季度又减少了0.19万亿元。


    四、信托业的“拐点”到来了?
    从信托资产规模季度环比增速看,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而且自2季度以来,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信托行业的成长周期已经结束?信托行业的发展拐点已经到来?对此,本人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信托业的“拐点论”。


    (一)信托行业的成长拐点尚未到来。
    信托资产增长的快与慢、信托规模的大与小,从中短期看,会受政策取向转变与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但从长期看,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理财市场的需求规模。得益于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并积聚了巨额的财富,由此催生了巨大的资产管理需求,形成了长期增长的资产管理市场。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信托资产的规模与GDP的规模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是GDP规模的2倍上下。照此推演,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起码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加上信托业在内的资产管理规模也不过才接近40万亿元(据有关方面统计,银行理财规模今年上半年约为15万亿元,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今年3季度为3.85万亿元,证券公司的受托资产规模今年2季度为3.42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今年上半年约为6万亿元)。据此,中国的理财市场仍然处于成长周期之中,理财需求规模的拐点还远没有到来。这预示着信托业长期增长的周期还没有结束,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信托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仍然可以期待。


    (二)信托行业的经营拐点已经到来。
    应当看到,支撑信托业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主导业务模式是非标准化的私募融资信托,而这种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机会推动”而非能力推动,因而天然地带有特定历史烙印的粗放性。什么是机会推动?一是“多方式运用、跨市场配置”的制度红利;二是金融压抑下巨大的优质私募融资市场;三是经济长景气通道中融资项目的弱宏观风险。这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信托行业以私募融资信托模式,抓住了历史性机会,并成就了自身的高速增长。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泛资产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托行业的制度红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使私募融资市场呈现出需求递减、风险递增、竞争加剧的中长期趋势,由此也动摇了信托业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的市场基础。这就是今年以来信托业增速明显减缓的根本原因。


    虽然信托业发展的理财市场基础依然雄厚,但从去年开始的政策取向调整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意味着信托业再也不能简单依赖过去机会驱动的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来抓住成长市场中的巨大未来发展机会。换言之,信托行业的成长拐点虽然没有到来,但经营拐点确实已经到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信托业是否存在拐点、哪里存在拐点、怎样走出拐点,现实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三)信托行业的转型之路。
    探寻能够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的信托业务经营模式,就会发现:信托公司未来业务的逻辑起点必须进行切换,即从融资方的融资需求切换到投资方的投资需求上来,既更多地立足于委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开发、设计相适应的信托产品。因此,信托行业未来的转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种形式:一是基于私募投行定位的业务优化;二是基于资产管理定位的业务转型;三是基于财富管理定位的业务转型。相应地,未来驱动业务发展的核心因素将不再是简单的外部机会,而是精细的内部专业化能力。


    事实上,信托业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适应市场变化的业务模式的探索。近年来,信托公司不断推出具有资产管理性质的投资信托产品和具有财富管理性质的服务信托产品。比如,多家公司开发了现金管理类开放式信托基金,满足了流动性偏好的投资者需求;一些公司推出了具有品牌标识的“全市场配置”型资产管理信托产品,力图构建覆盖流动性管理、融资、投资等多方式运用,且跨期限、跨领域和跨标的配置的系列化、标准化资产管理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需求;一些公司在证券投资等传统投资领域以及不动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实物资产投资等另类投资领域尝试了具有组合管理特点的信托产品;不少公司还推出了“TOT(信托中的信托)”、“TOF(基金中的信托)”、“FOF(基金中的基金)”等基金组合管理的信托产品;许多公司也一直在探索“家族信托”等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


    我们相信,信托行业只要践行一贯的变革和创新精神,必将能够找到适应未来发展大机遇的新的经营模式。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增长的放缓,将只是长期增长进程中反复出现的一段波折而已!